絕大多數投資者虧損的原因都是因為并不知道自己買了什么,理財本身是一種服務需求,而不是一種投資需求。公募基金發展20年,近15年偏股型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在15%左右,只有1/3的投資者賺到錢。
為什么普通投資者更適合買公募組合,而不是單基金,我們并不鼓吹組合一定能幫你賺錢,買組合就是買服務,你是買了一份更適合你的、更大概率能賺錢的買方服務。
在選基金這件事上,好買研究總監曾令華干了十幾年,最常說的就是“選基金是個體力活”,那么挑出好基金到底有多難?
首先,你需要科學分類,我們看到很多文章寫公募基金收益的輪動比較明顯,上一年業績靠前的基金下一年大概率不能保持,例如下圖中,2018年偏股型基金業績排名在前20%的基金在2019年依然排在前20%的概率只有22.57%。
但業績的輪動,其本質并不一定是基金經理表現差了,其本質是分類太粗,不同市場由于風格不同,導致不同的基金經理輪番上臺。公募基金是工具產品,追求相對排名,投資經理追求的從來都不是在各個市場都取得好業績,而是在同類投資目標、投資限制和風格下,是否取得相對最優業績,所以在篩選基金時,分類就顯的尤其重要,若分類不科學,則比較無意義。但普通投資者通常都不具備科學分類的能力,選基金并不是選擇收益最好的那個,而是在同類中最好的那個。
其次,基金是需要跟蹤的,全市場有6千逾支基金,而公募基金經理的平均管理年限不足2年,就算在相同分類中選出了好基金,基金經理是否變更、操作風格是否變化都是需要定期跟蹤,就工作量來說,一個10人的研究團隊如果一年跟住200支基金已經是上限,更何況這些定期跟蹤機制一般基金公司只對專業機構開放,基本不會對到普通投資者。
“所有資產類別業績都有好的時候,也有壞的時候。而且我知道,在投資者一生中總能遇見某種資產的崩塌,似乎在整個歷史上總是如此“—— Ray Dalio
公募單基金本質是工具,基金經理的目標只是選好某一類資產,公募組合提供的是資產配置服務,輪轉的價格領導,長期均值回歸是資產配置背后的邏輯,不賭單一市場,不賭單一行業。
組合是個手藝活,并不是任何基金組合在一起都有好的效果,我們選取了2010年成立的258只偏股型基金,收益從高到低排列后每5只取樣1只,組成230多萬種組合,并和51只單基金的業績分布做比較。最后發現,如果隨機搭配,基本上沒有配置效果。
購買資產配置服務是有價值的,好的組合是能夠將不同資產的特點相結合,其風險-回報情況要強于每一個組成部分。組合賺的是配置的錢,好的配置就像一份好的食譜,即使廚師使用的原料出現小的差錯,做出的食物仍然成功。
單基金追求相對收益,投資目標一般以某類指數為基準,基金經理按相對排名來考核,而對于組合來說,組合經理并沒有市場排名的考核壓力,也并沒有像單基金那樣公開的排名業績,對于提供組合服務的機構來說,更多考核的是組合有沒有滿足客戶的預期,客戶的投資時間適合配置怎樣的組合,客戶是否一直跟隨組合調倉,客戶在哪些時刻需要得到投資建議。組合是一種投顧服務,相對于“投”的部分,組合更關心的是“顧”的部分,組合天生就是站在客戶的角度去做合適的投資。
買組合就是買服務,我們更關心你是哪種類型的投資者,你的每份投資的錢是要做什么,預期是什么。這份服務并不是幫你選到最賺錢的那個基金,而是幫你找到最適合你的投資組合,這個組合匹配你的時間、你的投資目標和你的投資性格,同時,通過投后的服務,在市場波動的每個時刻熨平你心情的波動,最終大概率獲勝。